人本/超个人心理 / 心理学与东方文化
思想者的制造活动都是从恐惧出发的,当他认出这一点时,就会想去改变自己所造作出来的一切。
发布日期:2020-03-12 11:25:06 浏览:83 次
想要成功的动力——这是追求物质或所谓精神上的报偿、寻求内在或外在的安全感、寻求享乐的欲望——这整个过程都会阻碍了“不满之情”,遏止了自发创造,滋生了恐惧;而恐惧,
发布日期:2014-08-20 09:41:11 浏览:89 次
1997年,特蕾莎病逝。印度为这位外国女人举行了国葬,规格和国父圣雄甘地一样。
发布日期:2014-08-14 10:36:34 浏览:79 次
真正的快乐来自于心灵的平静与安详。可是现代人越来越不会享受这些,越来越沉溺于感官的刺激与快感,心灵越来越麻痹与僵化。
发布日期:2014-04-24 08:31:57 浏览:168 次
身体扫描内观是一种在心理治疗领域应用较为广泛的正念修习方法,本文主要阐述了以身体作为觉知对象的重要意义,强调了实际修习身体扫描内观时需注意的几个要点
发布日期:2014-04-05 10:54:06 浏览:201 次
具体来说,治疗师通过有意无意地调节自己的情绪、共情,商讨咨询设置和计划等等方式,试图调节来访者的情绪,而来访者也有意识无意识地接受和抗拒治疗师的干预。一个稳定节奏
发布日期:2014-04-01 10:18:40 浏览:135 次
很高兴参加戒幢论坛。我在澳大利亚生活过二十几年,在澳大利亚接受了 心理咨询师 的职业培训,经常在西方人的语境中探讨佛教与 心理治疗 。在西方,佛教徒与心理学家的对话是很
发布日期:2014-04-01 10:09:21 浏览:244 次
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成佛的时候,找到了生死之源,认识到无明无性,体认到内在的觉性。在觉性之上是没有生死的。生死轮回是一种缘起的现象,是一种条件的假象,正念可以在生死
发布日期:2014-03-25 09:33:44 浏览:165 次
说到“烦恼”,这是很笼统的说法。每个烦恼都关联着某个具体事件。这个事件能否让我们产生烦恼,必然与我们对这个事件的认识有关。这里有一个关键的选择:我们是用无明的心执
发布日期:2014-03-25 09:29:32 浏览:112 次
我们的内心进入生命深层的智慧,能够摆脱生命内在的迷惑,也就摆脱了生命中的一切痛苦和灾难。
发布日期:2014-03-25 09:25:31 浏览:180 次
我们看到什么样的世界,取决于我们的认识。每种生命对世界的认识都取决于目前的局限性。我们的认识就是我们的仪器,采用不同的仪器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。我们用肉眼看天空和用
发布日期:2014-03-24 10:53:06 浏览:186 次
对自己的不认识和错误认识是人生一切烦恼的根源。这就是佛教要解决的问题。禅宗讲“明心见性”,禅宗的修行让我们认识“本来面目”,也就是帮助我们认识自己。
发布日期:2014-03-21 08:31:31 浏览:202 次
在佛教浩瀚的三藏十二部典籍中,凝炼的《心经》包涵着佛法的精髓。 《心经》从印度梵文经典中译出,在汉地比较常见的一种译本是唐代玄奘三藏法师译的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,大
发布日期:2014-03-21 08:26:57 浏览:98 次
是心是佛,心是即佛;正如《观无量寿经》云:“佛心者,大慈悲心是。”
发布日期:2013-12-18 15:33:37 浏览:130 次
执着于一件事物,认为它好或是坏的时候,我们的无明,即痴,正在强化这个事物不变的错误观念。然而,缘起必有缘灭,当缘灭来临,情境变更,内心的情绪就会承受贪和嗔的冲击。
发布日期:2013-10-25 09:22:02 浏览:142 次
《点灯的人--南怀瑾先生纪念集》,已由东方出版社编辑出版,我因住在江村市隐,重新校阅南老师的书,从净名兰若刘雨虹老师那里取得一本,先赌为快。此书内容大部份由悼念南
发布日期:2013-08-10 18:08:30 浏览:149 次
若被偏见、个人观点或信念蒙蔽了双眼,无论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多么深入,我们都无法不偏不倚地看清真相。
发布日期:2013-05-21 09:05:58 浏览:222 次
关系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揭示自我的过程,在这个过程中,人们会找到不幸产生的隐性根源。
发布日期:2013-05-21 09:03:34 浏览:200 次
敏锐的感受力意味着随时去感觉你身边的人,去观察城市的乌烟瘴气、喧嚣及贫困,并且能看见河水、大海及天空的美。
发布日期:2013-05-17 09:22:45 浏览:160 次
韩岩 澳大利亚悉尼华人资深持牌心理学家(心理治疗师)。澳洲新南威尔州心理学家注册局督导师。旅居海外20年。在澳大利亚接受8年严格系统的心
发布日期:2013-02-07 11:19:17 浏览:117 次